東光縣位于華北平原東南部黑龍港流域下游,面積730平方公里。全縣轄8鎮1鄉、447個自然村,總人口36萬人,地處“京津冀經濟圈”和“環渤海經濟圈”。京杭大運河、京滬高速鐵路、京滬鐵路、104國道、京滬高速公路南北縱貫全境,是冀東南重要的商貿、交通要地。東光始置于公元前203年,古稱“觀州”,是“元曲四大家”之一馬致遠、清末愛國武術家霍元甲、戲曲表演藝術家荀慧生的故鄉;千年古剎鐵佛寺內有全國最大的坐式鐵佛,被列為省重點保護文物。
“潮平兩岸闊,風正一帆懸”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東光縣委、縣政府堅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,以建設經濟強縣、和諧美麗新東光為目標,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,高揚實干興縣、執政為民主旋律,全面落實“團結、求實、和諧、發展”八字方針,堅持科學發展和改善民生不動搖,大力推進項目建設、城鎮建設、民生建設、新農村建設和干部作風建設等“五大建設”,堅定信心求突破,排除萬難保增長,堅定不移惠民生,確保實現全縣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和社會和諧穩定。
經過多年發展,東光縣已形成紙箱機械、化工、塑料、油棉加工四大特色產業,被譽為“中國紙箱機械之鄉”、“中國紙箱產業基地”、 “中國包裝名縣”“江北塑料第一鄉”、“華北棉花加工集散地”。縣域綜合實力明顯提升,在全國、全省的排位不斷前移;工業化步伐不斷加快,第二產業占三次產業的比重大幅提高;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格局初步形成,發展活力明顯增強;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,農村面貌明顯改變;城鎮化進程進一步加快,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大幅提升,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明顯,全縣上下呈現出政治安定、社會和諧、人民安居樂業的良好局面。
“七百年面目全非不復存古道西風瘦馬,十萬里江山大變尚容有小橋流水人家。”在奮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有快發展的征途上,東光縣正以扎實的工作作風、良好的精神狀態、積極創新的姿態、雷厲風行的干勁開啟新的征程,實現新的跨越。東光人正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,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,卓有成效的實干業績,奔向更加輝煌的明天。
|